2017年法科研中心访华人员数量总体略有提升,由2016年的1 495上升至1 550。其中,化学、宇宙科学与人文社科学领域的学者访华数量数多。此外,大部分访问地意料之中的位于北京与上海,而广州与武汉紧随其后。访问任务的平均日期呈上升趋势,大部分访问介于7天与30天之间。访问目的很难用统计学数据具体表示,但是我们知道三分之一的访问任务是关于科研交流的(研讨会等),而16%的访问则是关于联合科研工作的开展。
相反,中国研究人员到法科研中心的访问数量相对稳定,尤其是博士生的接收(2017年法科研中心下属单位有共计1 358名中国籍博士生,相较2016年的1 332)。此外,博士生的研究领域分布也与上一年相对一致:大部分(60%)的中国博士生按照排列依次于工程与系统科学研究所-INSIS、化学研究所-INC、信息学与其相互作用研究所-INS2I开展其研究。更多相关内容,我们将在下一期季刊(第28期)中具体阐述。
法科研中心研究人员访问中国概况[1]
在2010年至2015年访问量相对稳定的阶段过后,科研人员前往中国的任务数量于2016年剧增(+20%)。2017年的访问量增至1550,增长率较去年缓慢很多(+2%),该数值占法科研中心国际科研出访总量的2.6% (见右图)。
法科研中心科研人员访华次数变化趋势与海外总访问次数变化趋势比较(2000-2017) 来源:Sigogne, BFC; 数据处理: SAP2S
从学科分布上来看,2017年法科研中心各研究所对中国的出访量与2016年相近。其中,6所研究所的访问量均占法科研中心于中国总访问总量的10%以上。按顺序排列依次为:化学研究所-INC(访问量与2016年持平,266次,占总量17%)、国家宇宙科学研究所-INSU(201次,13%)、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所-INSHS(193次,12%)、工程与系统科学研究所-INSIS(176次,11%)、国家核物理与粒子物理研究所-IN2P3(169次,10,9%)、生物科学研究所-INSB(161次, 10,3%)。
其余四所研究所访问量紧随其后:物理研究所-INP(138次,8,9%)、国家数学与交互作用研究所-INSMI(77次,2016年占总访问量5,2%),信息学与其相互作用研究所-INS2I(69次,4,45%)、生态与环境研究所-INEE(46次,3%)。(见下表)
法科研中心各研究所2017年中国科研访问次数与占总数比例
如针对同一研究所按年对比,我们发现生物研究所与核物理研究所2017年中国访问量均大幅提升,相反,人文社科研究所访问量较上一年有所下降。
关于法科研中心出访人员所在的地理位置,不出意外,三分之一人员来自法兰西岛大区(519次),罗纳省(121次)与阿尔萨斯地区(117次)紧随其后。
关于在中国的访问目的地,流动性访问任务目的地可能位于多个城市,而系统仅记录一个主要城市,因此统计数据并不十分准确。尽管如此,通过该数据,我们依然了解到大部分法科研中心的访问地均为中国的重要科研省市:北京(27%),上海(17%),广州(4.77%),武汉(4.45%),香港(2.9%)。其次是厦门,珠海,南京,西安,成都,这些城市吸引访问量相近(2%-3%)。然而,尽管一些城市拥有重要的科研或是经济实力,访问量却微乎其微:合肥(0.97%),昆明(1%),沈阳(1%),深圳(1%)。
相比2016年,值得注意的是:广州访问量的增长(2017年74次较2016年56次)与武汉访问量的持续下降(69次较2016年86次)。此外,香港访问量也从2016年的52次降至2017年的45次。武汉作为传统的重要合作区域,其2017年访问次数不及广东省,尤为值得注意。
未来几年需要对该趋势持续关注,因为这很有可能意味着法科研中心与中国南部城市加强合作的开端。
此外,同2016年一样,极少法科研中心科研人员的访问地位于东三省(吉林,辽宁,黑龙江)、中西部(山西,宁夏,甘肃等)与西南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地区。
由于访问类别的差别,17天的平均访问时间并不是很有代表性。但是,科研人
员访问中国的平均时间呈逐年增长趋势:超过30天的访问(2017年164次/2016年146次)与7至30天的访问(2017年1011次/2016年965次)数量明显增多。一般来说,人文社科研究所与数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到华的访问时间最长。2017年,访问量最多的月份为五月(171次),十月(181次)与11月(220次)。
此外,访问目的虽然很明了但是从数据统计角度却很难量化。一方面,访问申请人很少填写目的相关信息,另一方面,申请表格时常需申请人在几个目的中选择一个。然而,研究人员时而会有多个访华目的(例如,科研交流、合作初期访问、实地调查、开展具体科研合作工作等)并将访问多个城市。因此,1550次访华行程中有43%的申请表没有明确访问目的。但是,我们知道近三分之一(数据稳定在31%左右)的访问与科研交流活动有关(例如研讨会),仅16%的访问与合作活动有关。
撰文: 李岚珩,D. Journo,李心
[1] 科研人员流动性指标主要为法科研中心科学计量学负责人员工作成果(CNRS/SAP2S),辅助以法科研中心中国代表处部分数据处理(BDC)。
所用数据为2017年统计。